潭阳|潭阳七贤 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
时间: 2024-11-10 12:12:38
(部分内容来自网络,其真实性存疑,为了避免对您造成误导,请谨慎甄别。)
“潭阳”,是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之别称。建阳,因城西有座大潭山而称“潭城”,简称“潭”。又因城在建溪之阳,也称“潭阳”。明嘉靖知县冯继科,为建阳四门之一的景舒门所题匾名曰:“潭阳保障”。建阳城南,麻阳溪、崇阳溪像两条玉带一样,飘拂在它胸前。其中,麻阳溪,发源于武夷山麓,从史称唐石里、嘉禾里的黄坑镇,流至建阳城南,与崇阳溪汇合,穿过建瓯,在延平与富屯溪、沙溪汇合后,一路欢歌,顺流而下,汇入闽江,注入大海,是一条年年岁岁、朝朝暮暮为建阳百姓送来好运与福音的母亲河。
建阳,地处福建北部,武夷山南麓,属闽北中心,东邻政和、松溪,南接建瓯、顺昌,西连邵武、光泽,北界武夷山、浦城,是福建省最古老的五个县邑之一。古往今来,建阳除有“南闽阙里”“朱熹故里”之誉外,还有一个雅称——“七贤过化之乡”。为了缅怀七位曾经给家乡带来荣耀、为社会传播文明的先贤,2014年10月,一座大型铸铜“潭阳七贤”雕像,在建阳西区麻阳溪畔“七贤广场”内,精心安置,郑重落成。
中国历史上,早有“七贤”典故。一千多年前,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(240—249),嵇康、阮籍、山涛、向秀、刘伶、王戎及阮咸等贤哲,常在当时的山阳县(今河南辉县一带)竹林之下喝酒、纵歌,肆意酣畅,先有“七贤”之谓,后有人将其与地名联系起来,成为口口相传的“竹林七贤”。而“潭阳七贤”,则指朱熹、蔡元定、刘爚、黄干、熊禾、游九言、叶味道等七位建阳历史上著名的贤儒。
“潭阳七贤”,各有其“最”。归纳起来,简而言之,“一号”朱熹(1130—1200),名声最响。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、教育家。他遵循“有教无类”的理念,一生中除了9年在外为官,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教书育人、著书立说。1192年,朱熹来到建阳,定居考亭,创办沧洲精舍,亦即考亭书院。一经建成,声名远扬,吸引大批全国各地士子前来求学。据史料记载,当时到考亭受学的士子门人达500多人。如果说,朱熹的理学思想是他留给社会的精神财富,那么,考亭书院则是他留给家乡的文化遗产。
“二号”蔡元定(1135—1198),在理学创建中影响最大。蔡元定是南宋著名理学家、律吕学家、堪舆学家,朱熹理学的主要创建者之一,被誉为“朱门领袖”、“闽学干城”。著名文学家、爱国诗人,“南宋四大家”之一的杨万里,当年保荐蔡元定时称:“蔡元定性情迈豪,器识宏深,道德文章足以仪型于当时,著书立言足以垂范后世。与朱熹疏释六经、语、孟、学、庸之书,每有洞明自得之妙。”蔡元定一生不曾当官,而我这个小小“芝麻官”,不论是在位时,或者是退休后,对他“独行不愧影,独寝不愧衾”的自律意识,始终十分敬佩。
“三号”刘爚 (1144—1216),在“七贤”中官职最高,位至工部尚书,卒后被赠金紫光禄大夫,封建阳开国男。刘爚年青时追随朱熹,在马伏建“云庄山房”,讲学论道,著作有《周易解》《礼记解》《四书集成》等。他最先奏请朝廷刊行朱熹《四书集注》,将朱熹制定的《白鹿洞学规》颁示国子监和太学,为朱子学传世,立下不朽功绩。
“四号”黄干(1152—1221),是最受朱熹器重的弟子。黄干侯官(今福州)人,因仰慕朱熹,年轻时前来拜师,朱熹赞其“志坚思苦。”淳熙九年(1182),朱熹将次女许配给黄干。作为朱熹的衣钵传人,黄干在朱熹身边二十余年,鞍前马后,助其授徒。中年出仕后,谨遵师道,在匡世济民的同时,重教兴学,砥砺士风,在各地任职期间,修建了不少书院,并经常到书院讲学传道。其中,在建阳创办了环峰书院和潭溪精舍(书院) 。着有《四书通释》《黄勉斋文集》《易解》《仪礼通解》等。
“五号”熊禾(1253—1312),品性高洁,最有骨气。元初著名理学家、教育家。幼年颖慧,有志于濂、洛、关、闽之学。熊禾是朱熹的三传弟子,得朱熹晚年同黄干论学之要旨。登南宋咸淳十年(1274)进士,受任汀州(今属福建)司户参军,颇有政绩。他出生在宋末,主要活动在元初。宋亡之后,誓不仕元。隐居之初,在武夷九曲的五曲晚对峰,构筑“洪源书室”,以其崇高的气节、精深的学识,吸引一大批学者和文士,人们尊其为师长,与其共研讨义理。熊禾名声大噪,“四方来学者云集,粝食涧饮,日以孔孟之道相磨石龙。”因而盛誉天下……
“六号”游九言(1142—1206),不畏权贵,骨头最硬。游九言是“程门立雪”主人公游酢的后裔,他长期在家乡麻沙镇长坪村讲学授徒,宣传程朱理学。当朱熹遭受朝廷打压,“庆元党禁”发生后,不少学者怕受牵连,改换师门,阿谀权贵,而游九言却冒着罢官落职的风险,公然对抗朝廷,大力颂扬理学,最终被贬去官职。端平年间,理学平反,游九言被追授为直图阁士。其著作《默斋遗稿二卷》,被收入《四库全书》。
“七号”叶味道(1167—1237),无端蒙冤,最具传奇。叶味道学问精深,当年参加礼部考试,名列第一。不料主考官认定他思想有明显的程朱理学倾向,视为“伪学之徒”,断然将其除名。一顶原本属他的状元桂冠,无端旁落,遭人剥夺。叶味道回到家乡后,兴办书院,坚持讲学。直到理宗皇帝即位时,才被召回,得以重用,官至秘书省著作佐郎。所著有《易会通》《四书说》《大学讲义》等,后代学者称其为“溪山先生”。
相关阅读: